2015年9月1日 星期二

兩小時內完成馬拉松(二)


1960年之前, 馬拉松的金牌得主及破紀錄者, 都是歐、美的天下, 直到1960, 在羅馬奧運會中, 埃塞俄比亞的「赤腳大仙」Abeba Bikila, 以破紀錄的時間奪得金牌, 並且在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中, 再以「赤腳大仙」的姿態, 奪得金牌, 更把紀錄提高超過3分鐘!  之後的40, 又是歐、美的天下。

再要等到2003, 肯雅的Paul Tergat將馬拉松的紀錄突破2:05之後, 現時最著名的馬拉松運動員, 都是來自東非洲的: 埃塞俄比亞的Haile Gebrselassie, 和肯雅的Dennis Kimetto。在他們之前, 一般對跑馬拉松的看法, 是運動員在比耐力, 誰能「捱」得過90%的賽程, 之後的10%, 才是比速度而贏得比賽。但Haile Gebrselassie曾認真地去找出最有效率的「跑法」或「戰略」, 就是在前半段盡量跑得快, 把對手拋離, 然後以均速跑完後半段。他的「跑法」, 令他連續在2007年和2008年打破馬拉松的紀錄。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 另一名肯雅運動員Sammy Wanjiru, 將此「戰略」更提升一步, 就是從頭到尾都盡量跑得快, 試看有誰敢企圖跟上他, 結果他贏得了金牌。

就是因為這一連串的紀錄, 英國的Yannis Pitsiladis教授所領導的“Sub2Hrs” 研究計劃, 亦是從東非洲的埃塞俄比亞和肯雅的運動員做起, 把研究中心設在東非洲。他認為, 在最近的十多年, 東非洲的運動員, 都是在完全沒有科學研究的參與下, 只憑他們個人的體能和「跑法」而屢創紀錄, 如果能配合科學研究, 他很有信心, 能讓運動員在五年內打破兩小時的紀錄。

這項研究計劃實行了差不多一年, 雖然Pitsiladis教授經常到東非洲的研究中心工作, 可是願意參與的運動員寥寥可數, 而且絕大部份都不是來自東非洲的。直到最近的幾個月, 他們為一些參與研究的頂級運動員處理傷患的技術, 讓他們能更早恢復訓練, 才令其他非洲的運動員對該研究計劃有信心, 主動配合參與。

要突破兩小時的紀錄, 除了通過科學研究這外在因素, 更重要的, 是打破運動員的心理障礙, 道理就如「四分鐘內跑完一()哩」一樣。在19545月之前, 各人都認為是不可能的, 當時的紀錄保持者是澳洲運動員John Landy, 他不斷嘗試打破「四分鐘」的紀錄, 但是每次都差兩、三秒, 他曾表示「四分鐘」是一度「牆」, 堅不可破。奇怪的是, 當英國運動員Roger Bannister 1954年的英聯邦運動會中, 3:59.4首次突破「四分鐘」, 六個星期之後, John Landy 就跑出了3:57.9的更快紀錄。之後, 若運動員不能在四分鐘內跑完一(), 就根本不能達到參賽資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