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3日 星期五

從「國際海洋日」說起(二)


「天下之水, 莫大於海」。全球總水量的體積, 約是地球總體積的 1/650, 海水佔全球總水量約 96.5%, 其餘的2%是以冰的形態存在於南北兩極、雪峰頂上、海上冰山等, 只有餘 下的1.5% 是淡水, 分散存在於河流溪澗、湖泊、水庫中, 人類可以汲取使用。

海洋的平均深度超過3000 , 最深的地方是在菲律賓以東的海溝, 11000, 這個深度, 如果 是在地面上的距離, 一般人也要用兩、三個小時才能走完, 真的夠深了吧! 但這個深處, 對比地 球6000公里的半徑來說, 只是0.18%, 還是很「濕濕碎」 。

海洋的面積比陸地大超過兩倍, 可以吸收到更多的陽光。在近岸的淺海中, 有大量的各類海 草、海藻等水中植物, 它們在陽光下, 亦與陸上的植物一樣, 會進行光合作用, 產生氧氣。更奇 妙的是, 在海面上, 存在著一種單細胞生物, 在陽光下, 亦會進行特殊的光合作用, 在過程中, 將 溶解在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分解, 釋放出氧氣, 而將碳變成食物, 化成其身體的一部份。這些海中 生物, 生產了全球超過一半的氧氣, 比陸地上全部的植物所生產的還要多。

除了生產更多對人類有益的氧氣外, 海洋中所貯存的二氧化碳, 是整個大氣層所含的50! 正如 我們日常所飲的汽水、啤酒等一樣, 溫度較低的水, 可以溶解和「貯存」較多的二氧化碳。在 南、北兩極冰冷的海水, 是海洋主要吸收二氧化碳的地方。隨著「洋流」的流動, 那些冷水會 慢慢地流向溫暖的赤道區域, 過程中溫度漸漸升高, 慢慢地釋放出所含的二氧化碳到大氣層中, 特別是在赤道地帶, 一萬公里浩瀚的太平洋, 更被認為是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這 個海水與大氣層對二氧化碳的吸收與釋放的循環, 每一週期需要幾百年。在十八世紀的「工業 革命」之前, 全球在海水與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是處於平衡狀態的。在過去的二百多年 來, 海洋平均吸收了一半人類所生產的二氧化碳, 餘下的留在大氣層中。

「滄海桑田」。二千萬年之前, 現時的大西洋還未形成, 非洲與南美洲是連成一塊的。後來由 於「大陸漂移」, 兩個大陸版塊逐漸遠離, 中間形成的大西洋。在大西洋中央的海底, 還有一連 串活躍的活火山, 將大西洋不斷的擴展, 現時大西洋還以每年5cm(約兩吋) 的速度在增闊中。此 消彼長, 美洲的另一邊的太平洋, 卻以每年2-3cm的速度在收窄中, 除了因為美洲被大西洋推過 來外, 太平洋版塊的西邊, 也慢慢地沒入亞洲版塊之下。1976年中國的唐山大地震、1999年台 灣的“9.21” 大地震、和2011年日本的“3.11” 大地震, 都可能與此有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