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

拆穿冰雹「造假相」


朋友轉發來一輯相片, 都是有關星期日那場特大暴雨, 和伴隨而來的冰雹。

其中的一張, 看到的是一隻手, 托著一塊差不多如那手掌般大的「冰塊」, 聲稱是拾得的「冰 雹」, 卻沒有說明在那區, 還有附注說, 如果打中人、或行駛中的汽車的擋風玻璃, 後果會是 不堪設想, 亦可能是如此大的「冰雹」, 把一些商場的玻璃頂打破, 造成漏水云云。

不用細看, 就知那是一張「造假」的相片, 很簡單, 「冰雹」不可能是呈方形的, 也不可能是如 此「晶瑩剔透」, 相片中的似是一塊鑿出來的「生雪」, 如果知道「冰雹」是如何形成的, 根本 就不會相信那是真的。

首先, 「冰雹」是「對流雨」的副產品。雨雲的產生, 是由於接近地面的空氣受熱而上升, 到了 某個高度, 空氣中的水份遇冷而凝結成水滴, 累積起來而成為雲, 上升的空氣, 將雲「托」在空 中。但當陸續有更多的水滴凝結成, 雲就會越積越厚, 其中的水滴就會互相依附而變成更大的 水滴, 重量亦增加, 直至上升的空氣「托」不住, 掉下來而成為雨。

有些時候, 特別是在夏天, 太陽很猛烈, 把地面曬得很熱, 使近地面的空氣受熱而急速上升, 將要 掉下來的雨水滴再推上更高的天空中, 那裡的溫度更低, 有可能是在零下10度或以下, 水滴會變 成冰粒, 重新再掉向地面, 在掉下的途中, 溫度漸高, 冰粒表面融解, 冰粒變得更小更輕, 又再次 被上升的空氣重新推上高空, 在過程中, 會和正在掉下的冰粒相遇, 依附在一起, 變得更重而又 再掉下。如此「上上落落」的過程, 就如在那「舊」雨雲中「炒栗子」一樣, 冰粒經過多次的 被「炒上炒落」, 越來越大, 越來越重, 最後上升的空氣無法再將之「炒上」, 最終掉下來, 形成 「冰雹」。在掉下的過程中, 「冰雹」表面會因接近地面的溫度較高, 融解成為雨水。所以在 一場「冰雹暴雨」中, 是先下「冰雹」, 雨水 有可能會遲1530秒才到的。

有時「冰雹」在剛落到地上前, 已完全融化成水, 化身為「白豆咁大粒」雨, 之後跟著來的, 才 是較小、但較密的雨點。

「冰雹」的冰粒在急湍的氣流中形成, 其中會混和有氣泡, 所以不可能是「晶瑩剔透」的, 更不 會是一大塊的。此外, 在水滴凝結時, 因為自身的「表面張力」, 會形成「珠」狀; 冰粒在掉下 地面的過程中, 會和空氣磨擦, 自身又不停的滾動, 所以會被「磨」成「球」狀, 就如河流溪澗 中的鵝卵石一樣, 所以不可能是呈方形或不規則的形狀。

更重要的一點, 在那輯相片中看見的「冰雹」, 大都如「臭丸」、「波子」般大, 最大的也不到 乒乓球的大小, 所以不大可能打破商場頂的鋼化玻璃。以個人的經驗及專業知識來判斷, 最有 可能的, 是因為「冰雹」先到, 雨水後來, 先到及陸續有來的「冰雹」粒積聚在屋頂的排水溝中, 堵塞排水口, 令後來的大量雨水無法排走, 積在玻璃頂上, 水壓令玻璃與框架之間的接合處爆裂 而漏水。

一場罕見的「冰雹」, 有人「解釋」是顯示甚麼「天機」。蓋「道可道, 非常道」, 那麼容易被 看透的, 就不會是「天機」那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