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3日 星期六

「三號風球冇船搭」


前篇提到, 在七十年代之前, 「數字制」的 颱風訊號, 也曾引起過混淆。

當年在「三號風球」與「九號風球」之間, 是「五號」、「六號」、「七號」、及「八號」。 基於一般市民所認識的「數字制」, 「六號」應比「五號」強、「八號」又應比「七號」強, 但其實當年的那四個風球訊號, 所表示的颱風所帶來的烈風風力, 是完全一樣(風速每小時3366海浬), 所不同的是烈風吹來的方向: 「五號」代表颱風所帶來的烈風, 從香港的東南方吹來 (不是颱風的位置在香港的東南) 、「六號」是從東北方、 「七號」是從西南方、而「八號」, 則是從西北方吹來。

對香港有威脅的颱風, 都是在菲律賓以東的西太平洋形成, 然後橫過菲律賓(記得小孩子時, 聽一些「行船」的長輩說, 菲律賓有個「風山」, 颱風是由「風山」噴出來的), 進入南中國海, 即香港東南面的 「警戒範圍」。颱風在氣象學上是 Tropical Cyclone, 香港譯作「熱帶氣旋」, 是一個以逆時針方向自轉的環流。在夏季之前的颱風, 大都會在香港的東面經過, 北上台灣, 甚至去到日本, 那時的烈風, 是從西北吹來, 天文台會掛起「八號」風球。夏季之後, 因受到內陸高風壓的影響, 颱風大都會在香港的南面橫過, 吹向海南島或越南, 烈風會從西南吹來, 天文台掛起「七號」風球。

在夏季中的六、七及八月間, 是最大機會「打得成風」的月份。當颱風迫近香港時, 先會吹東 北烈風(天文台會掛起「六號」風球) ; 當更接近時, 會轉為西南烈風(「七號」風球) ; 如正面 吹襲, 則是先「九號」, 繼而「十號」。颱風經過香港之後, 跟著登陸廣東省, 風向轉為西北 (「八號」風球) , 颱風的風 力逐漸減弱, 天文台或會改掛「三號」風球, 之後就是「落晒波」 了。

因為風球的數字變化次序是: 一、三、六、七、九、十、八、三,更令一般市民覺得, 風球的 數字越大、風力就越大, 因而對「五、六號」風球, 可能會掉以輕心, 為了避免此種「錯覺」, 在七十年代初期, 取消了五、六及七號, 全部統一都用八號, 再加上風向表示, 即現時的「八 號東南」、……..

記得在七十年代初期, 應該是在19717月下旬, 有一「迷你風姐」, 芳名「露絲」, 雖已進入了香港的「警戒範圍」, 但因為環流小、風力弱, 天文台一直都沒有掛起風球,但該「風姐」在距離香港一百多海浬處突然增強, 天文台在凌晨時份掛起一號風球, 在同日的下午改掛三號, 那時「露絲」小姐已增強為一「超級颱風」, 為了安全, 「天星」及「油麻地」兩間渡海小輪公司, 都馬上將屬下的所有小輪航線停航, 搞出了「三號風球冇船搭」, 當時海底隧道還未通車, 很多在「對面海」工作的人, 被迫有家歸不得, 幸好當時是放暑假期間, 否則會更混亂呢。

另篇再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