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

從荷李活中心說起

應約到九龍旺角荷李活中心的一間茶樓「飲茶」。

記得四、五十年前上茶樓, 是嘆「一盅兩件」; 所謂「一盅」, 是「一盅茶」, 而「兩件」, 則是 兩籠點心。當年的點心,並不如今天的那般多花款, 不外只是蝦餃、燒賣、乂燒飽、大飽、糯 米雞等, 而所有點心都是劃 一的一個價錢。不過到了八十年代中期開始, 香港的經濟顯著起飛, 上茶樓「飲茶」, 已變成是 一般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連帶日常打招呼, 都由「食咗飯未」變 成「飲咗茶未」, 點心的品種, 也大量增加。曾經見過有大集團茶樓的廣告, 號稱有九十種點心, 由傳統的 蝦餃、燒賣, 到魚翅灌湯餃, 用料的成本相差很大, 價錢就當然不可能再劃一, 於是就 分級, 最多見過的, 共分為七 級: 小、中、大、超、特、優、頂。不過, 事物的發展總是循環重 覆的, 近年來, 點心的級別減 少了, 而且在早茶及下午茶時段中, 更是「一視同仁」, 在價錢上 「無分彼此」。

在與茶樓點心發展的同一時段中, 有另一樣「商品」的價錢的發展, 剛好是相反方向的, 便是戲 院的票價了。在五、六、七十年代時, 香港戲院的數目, 可能多過中、小學校, 「梗有一間係 左近」。當時的座位分級, 分為前座、中座、後座, 如有「樓上」的, 則不是分為「座」, 而是 劃為「超等」與「特等」。香港有史以來最大的戲院, 新蒲崗的「麗宮」戲院, 有三千多個 座位, 比第二位的, 在灣仔天樂里的「南洋」戲院, 足足大多一倍。「麗宮」戲院的座位 , 除了以上的五種之外, 樓上還有「優等」。不知道後來點心的等級名稱, 是否借鑒於此。

當年能夠「容納」這麼多的大型戲院, 主要是因為娛樂媒體少, 雖然在1967年之後開始有免費 電視, 但不少家庭都未有能力購買價錢昂貴的電視機, 亦有大量住在「徙置區七層大厦」、或 舊式唐樓中的「板間房」(現時的新名詞為「劏房」) 、甚至那些「一家八口一張牀」, 因為居 住環境極狹小, 而放不下一架電視機, 所以主要娛樂, 除了收音機聽電台之外, 就是「行街睇 戲」了。每當掛起風球、全香港一切停頓時, 所有戲院, 則場場爆滿, 一票難求, 各人躲進戲院 裡, 既安全, 又有娛樂。

話又要說回來, 現時在旺角的荷李活中心, 前身是荷李活戲院, 屬於當年的邵氏院線, 專放映邵 氏出品的首輪國語片。其實當年的一條彌敦道, 由旺角太子道至油麻地佐敦道之間, 曾經有過 十多間戲院的。

另篇再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